Market Report 中国工具行业2016年中期发展形势分析
自2011年我国工具企业销售规模达到峰值后,近年各季度销售形势变化如图4所示(按工具分会季度统计数据绘制,为会员企业综合销售数据)。

1.进入2016年以后,工具行业的销售形势未见好转
分会月度小样本统计快报的数据显示,1-4月的平均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超过12%;一季度大样本统计数据显示,同比下降达9%。没有止跌回稳的迹象,形势十分严峻。
2.2015年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回顾
工具企业反馈的销售信息表明,从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,制造业不断积累的产能过剩压力迅速加大,政府稳增长的措施——也就是以往的刺激办法,效果迅速衰减。进入2015年后,情况更趋严重,导致工具销售形势再次大幅度恶化。具体表现在:逆势而上实现销售增长的企业占会员企业的比重已经从2014年超过三分之二,下降到不足三分之一(按分会季度统计数据)。2015年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是:刀具市场总消费规模下降9.6%至312亿元(人民币,下同);其中国产刀具份额196亿元,同比下降11.3%;进口刀具116亿元,同比下降6.5%;刀具出口76亿元,同比下降2.6%(分别见图1、图2和图3)。
3.“十二五”发展回顾——我国工具企业结构性改革的成绩和差距
回顾刚刚过去的“十二五”期间工具行业的发展,和前几个五年规划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相比,可以说是跌宕起伏、复杂多变,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。这种发展形态,深深地打上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制造业持续影响的烙印——复苏缓慢又起伏不定。对我国工具市场来讲,在这种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变化中,额外又增加了一个冲击波,那就是当时政府出台的所谓“四万亿强刺激”保增长措施,这个强刺激立竿见影地促成了我国制造业形成快速V形反弹,于2011年达到峰值。在此影响下,国内切削刀具市场规模也创下了400亿元人民币的历史记录,按当时汇率计算,超过60亿美元,比全球制造业最强大的欧、美、日等国刀具消费规模高出50%,稳居世界第一。在当时发达国家制造业市场复苏缓慢的背景下,我国工具市场迅速反弹,成为一个耀眼的亮点,吸引了欧、美、日跨国工具企业纷纷大幅增加在中国的投资,包括兴建新的生产设施、增加销售网点、开设技术演示中心等等,声称要在三、五年内实现在华销售翻番的目标。这种新的事态发展,为今天经济下行后,国内工具市场的剧烈竞争埋下了伏笔。现在已经很清楚,人为的强刺激,除了给国内工具市场带来瞬间的惊喜和短暂的盛宴以外,负面影响十分严重。至今我国工具企业仍然在为这种强刺激形成的后遗症付出代价。
自2011年我国工具企业销售规模达到峰值后,近年各季度销售形势变化如图4所示(按工具分会季度统计数据绘制,为会员企业综合销售数据)。
从图4中可以看出,在强刺激推动下,我国工具市场销售收入2011年达到峰值,随后由于经济过热,通胀高企,国家又转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,市场形势全面逆转,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的负增长。这张图表虽然反映的是工具行业的综合销售形势,但在我国工具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中,切削刀具占比达85%以上,所以这张综合图表基本上也反映了刀具市场的变化趋势。结合图一和图四可以清楚看到,两者走势基本一致。国内刀具市场规模从2011年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峰值以后,一直到今年,总趋势在一路下滑,中间虽然在政府的“定向微刺激”下,在2013-2014年间出现过小幅反弹(下面将进一步说明,这个反弹还同工具企业加快结构性改革的努力密切相关),但是,这种昙花一现式的反弹,没有抵挡住我国经济总需求快速下滑的巨大冲击。值得警惕的是,这同全球制造业正在逐步复苏的大趋势背道而驰。
(ID:44332187)